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五部门围绕水泥、炼油、钢铁和合成氨行业,分别发布《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5月份新闻发布会提出,要强化“十四五”后两年节能降碳工作,落实《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十大行动,科学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同时,在能效提升、排放下降的过程中,着力保障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用能需求。
未来会有更多的分领域分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出炉。
《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2020年降低3.7%。
《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炼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钢铁行业高炉、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分别比2023年降低1%以上,电弧炉冶炼单位产品能耗比2023年降低2%以上,吨钢综合能耗比2023年降低2%以上,余热余压余能自发电率比2023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2024~2025年,通过实施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2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5300万吨。
《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底,合成氨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提升至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2024~2025年,通过实施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5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00万吨。到2030年底,合成氨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过程绿电、绿氢消费占比明显提升,合成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上述四个行动计划,2024—2025年,钢铁、水泥等四大行业应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32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8400万吨。
1. 目标设置
每个行业的节能降碳目标都紧密结合其产业特点与国家宏观政策。例如:
水泥行业:到2025年,控制水泥熟料产能在18亿吨以内,主要通过技术改造降低单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提高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至30%。
炼油行业:短期内(2025年前)控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在10亿吨以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至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钢铁行业:推广电炉短流程炼钢,提升废钢利用量,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的比例提升至15%。
合成氨行业: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减少标准煤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
2. 措施实施
具体措施体现了各行业的技术路线和创新应用:
技术升级与设备更新:
在水泥行业,推广低能耗的新型煅烧技术,如使用低阻高效预热器和模块化节能窑衬,同时推广替代燃料技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炼油行业重视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加速老旧设备的淘汰,使用高效换热器和优化的加工流程来降低能耗。
钢铁行业则侧重于采用氢冶金技术和提升电炉炼钢比例,以及优化高炉技术以减少能耗和提升生产效率。
合成氨行业则通过优化氨合成过程和推广高效气化炉,降低整体能耗和提高反应效率。
清洁能源应用:
多个行业强调了绿电和绿氢的使用,炼油行业和合成氨行业特别提到了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绿电和绿氢以替代传统能源。
水泥行业和钢铁行业则更侧重于利用生物质能和废气,这些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替代煤炭等高碳排放的能源。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是通行的策略,以激励企业升级技术和采用新设备。
各行业均有提到加强能效管理和监督,确保企业达到节能降碳目标。
3. 综合可持续性追求
所有行动计划都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提升。通过产业升级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推广电炉短流程和废钢循环利用,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增强了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针对水泥、炼油、钢铁和合成氨四个不同的行业,这些计划体现了行业的特殊需求,以及相应的措施。
1.水泥行业
生产特点:水泥生产是一个高温过程,主要的能源消耗来自于煅烧过程,该过程需要大量的热能来分解原材料如石灰石。
节能降碳措施:
工艺革新:采用高效的煅烧技术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及CO2排放。
替代能源:推广使用替代燃料如生物质、废塑料和轮胎等,这些燃料的碳排放相对较低,可以有效替代煤炭。
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优化能源使用,减少能源浪费。
2.炼油行业
生产特点:炼油是一个涉及多个化学反应和物理分离过程的行业,能源主要用于加热和材料转化。
节能降碳措施:
过程优化:通过引入先进的控制系统和算法,优化反应器的操作参数,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减少能耗。
清洁能源:推动炼油过程中的电气化,使用风电、太阳能等清洁电力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
碳捕集与利用:开发碳捕集技术,将CO2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或进行地质封存,减少大气排放。
3.钢铁行业
生产特点:钢铁生产主要通过高炉炼铁和转炉炼钢,这一过程能耗巨大,尤其是在炼铁阶段需要大量的焦炭。
节能降碳措施:
替代炼钢技术:推广使用电弧炉技术,该技术主要使用电能和废钢作为原料,相比传统高炉减少了对焦炭的依赖和CO2排放。
工艺改进:实施连铸技术,减少钢水的再加热和能量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废热回收:利用高炉煤气发电和供热,减少能源浪费,实现能源多次利用。
4.合成氨行业
生产特点:合成氨生产是高能耗行业,主要消耗来自于制氢和氨合成过程。
节能降碳措施:
高效反应器:采用先进的催化剂和反应器设计,提高氨合成效率,降低氢气的消耗和能源损耗。
能源优化:通过热集成技术,优化制氢和氨合成过程中的热能管理,减少热能浪费。
绿色氢气:推广使用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作为原料,减少依赖化石燃料的制氢方式。
中国将会继续扩大和深化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覆盖范围。这些行动计划不仅会涵盖更多行业,还将针对每个行业的特定特点和挑战定制更为精细和有针对性的措施。
1. 细分行业的精准定位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未来的行动计划将更加精细地划分和针对各细分行业的具体需求。例如,传统的制造业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每个细分行业根据其能耗和排放特点制定专门的节能降碳策略。
纺织业:侧重于提升能源效率和采用可再生能源,因为纺织业在染色和烘干过程中消耗大量热能。
机械制造业:可能更注重精密制造技术和自动化,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提高材料利用率。
2. 生产过程的绿色转型
不同行业的生产过程差异显著,因此节能降碳措施需要根据每个行业的生产特点来设计。未来的行动计划将更加关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优化和污染减排。
化工行业:侧重于改进化学反应效率和循环使用化学物质,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有害物质排放。
建筑行业:重点可能放在采用节能建材、提高建筑能效以及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
3. 供应链的整体优化
随着对全球供应链影响的逐步认识,未来的行动计划将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优化供应链来实现节能降碳。
汽车行业:推动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生产,同时优化整个汽车产业链,包括零部件供应和物流等,减少整个产业链的碳足迹。
电子行业:注重减少电子产品生产中的能耗和材料浪费,例如通过改进电路板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使用更环保的材料。
4.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未来的节能降碳计划将更加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原材料获取、生产、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
包装行业:推广使用可回收或生物降解材料,减少包装废弃物。
家电行业:提倡高效能家电的使用,并通过产品设计促进回收和再利用。
5. 政策与市场激励机制的创新
未来的政策将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来激励节能降碳,包括扩大碳交易市场、提供税收优惠、设置能效标准等。
服务行业:如数据中心和零售,可能通过碳定价和能效标签来推动能效提升。
旅游业:通过绿色认证和消费者引导,推广低碳旅游产品和服务。
伴随水泥、炼油、钢铁和合成氨等重点行业的专项行动计划的出台,未来预计将有更多行业纳入节能降碳的政策框架中。这一变化不仅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商机和发展机遇。
1. 技术创新与升级
技术创新与升级是企业转型的核心。随着政府对高效、低碳技术的推广提供更多政策和财政支持,企业应增加在节能降碳技术上的投入。例如,制造业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和能效管理系统来降低能耗和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与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适应新政策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也是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
2. 市场扩展与新业务
节能降碳政策的推广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企业应探索与节能降碳相关的新服务和产品,例如可再生能源、环保建材及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筑行业的企业可以利用机会开发可回收材料的新型建筑产品或提供建筑能效改造服务。同时,关注国际市场的发展,尤其是那些环保标准较高的国家,可以帮助企业把握出口机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3.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
节能降碳也给企业带来了成本和运营上的挑战。在短期内,采纳新技术和改造生产流程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压力。因此,企业需要优化能源管理,采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浪费,同时应充分利用政府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降低改革的经济负担,确保投资的回报。
4. 品牌形象与企业责任
此外,企业在提升品牌形象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也有更大的空间。通过公开节能降碳的成效,并参与相关的环保公益活动,企业可以增强公众对其品牌的认可和信任,吸引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者和投资者。
总体而言,企业在面对节能降碳的新政策环境时,应积极调整战略,把握技术升级和市场扩展的机遇,同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政策利用,应对挑战,确保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dNezFIy3PjmQhl40-cNPZg